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遗产群构建

康 峰1,2,张子博1,曹如姬1,2

(1.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太原 030024;2.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031)

摘 要:【目的】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探讨山西省太原市5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规模度分析、数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结论】结果表明:①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太原市新增工业遗产数量最多,行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军事工业和采矿业。②空间分布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一区一带”的分布格局,分别是杏花岭区聚集区和万柏林区-晋源区沿汾河聚集带。③空间分布演变上,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市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汾河以东、府城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向城市北郊、汾河以西地区扩展延伸。④在影响因素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受到自然、交通、人口、历史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低高程、缓坡度的河谷平原地区,并沿铁路分布,与地区迁入率、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存在相关关系。基于此,结合太原市“生活秀带”政策提出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设想,以期为太原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旧城改造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原市;工业遗产;空间分布;遗产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1]中提到“推动文化旅游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示范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随后,太原市政府发布《太原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筛选出共13处工业遗产,以期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城市文化品味,让群众“记得住乡愁”[2]。山西省太原市是“一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3],太原市万柏林区也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4]。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承载了太原市的工业发展史与城市建设史,塑造了当地居民独特的城市记忆。

对工业遗产时空分布演变的探究是工业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重要前提。全国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发轫于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5],之后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工业遗产被列为重要普查对象。全国各省、市、县对工业遗产的普查成果成为研究工业遗产时空分布格局的重要数据来源。近年来,在全国层面,黎启国等[6]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工业遗产的时空格局及演变进行了分析。曾灿等[7]、ZHANG et al[8]、赵永琪[9]则基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工业遗产名单,分析了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刘静等[10]结合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相关史料,建立GIS数据库,分析了我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地理分布特征。在省域层面,赵洲[11]、佟玉权[12]对辽宁省工业遗产进行了数据库建立与可视化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保护策略。王雨萌[13]、刘静等[14]分别对河北省和山东省的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市域层面,季宏等[15-20]对福建省福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龙岩市工业发展、分布格局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张家浩等[21]分析了天津市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结构,提出了工业遗产廊道建构设想。

综上可见,学界对于各层面的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已有较为深入与丰富的成果。在对太原市工业遗产的既往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聚焦于工业遗产建筑实体层面的价值研究与改造利用,缺乏从宏观层面对太原市各类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鉴于此,本研究运用ArcGIS 10.2、SPSS 25.0等软件对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思路,为旧城改造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为4部分:1)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样本来源于太原市政府网站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22-23]、“三普发现”[24-25]、山西省革命遗址普查成果[26]、《太原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2]《太原市西山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方案》及相关学术论文[27-30]。整理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单》。2) 太原市高程、坡度等数据,通过ArcGIS 10.2的表面分析工具,提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的GDEMDEM 30M数据。3) 公路、铁路、河流、政区图等矢量数据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4) 太原市1985年常住人口、地区人口密度、迁入率等数据来源于《太原市志(第二册)》[31]。上述数据通过整理,在ArcGIS 10.2内进行配准、投影、裁剪等命令后,转为矢量和栅格数据,建立“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信息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1.2.1规模度分析

规模度分析可通过规模度指数衡量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点要素在各地区分布数量的差异性。规模度指数即单位面积内分布的工业遗产数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i为第i个地区中工业遗产的数目,si为第i个地区的面积,km2,Ki为第i个地区的工业遗产规模度指数。

1.2.2GIS空间分析

通过ArcGIS 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重分类等工具,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格局、探究高程、坡度、铁路对工业遗产布局的影响、评价工业遗产群构建的适宜性,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与表达。

1.2.3相关性分析

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中的相关分析工具,探讨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与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地区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地区迁入率、机械增长率的相关关系。

2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相关统计情况

2.1.1时间分布情况

太原市的近代工业发展始于清朝末年[3],辛亥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太原近代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原沦陷,大批机器设备受到破坏,工业发展停滞、衰败。新中国成立后,太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结合上述对太原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太原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各时期工业遗产数量和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间分布情况
Tabl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

工业发展时期时间数量占比/%近代清末洋务运动及新政影响下的萌芽期1860年-1910年23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发展期1911年-1936年1220日伪及民国晚期军阀统治下的衰败期1937年-1949年610现代社会主义工业初创期1950年-1963年3661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发展期1964年-1977年12改革开放后工业新发展期1978年-23总计--59100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始建时间主要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发展期、日伪及民国晚期军阀统治下的衰败期和社会主义工业初创期。1930年,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倒蒋失败后,为增强自身实力,致力于实业建设,于1933年正式成立“西北实业公司”[3],其对太原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统计的工业遗产中,其前身属于“西北实业公司”的工业遗产约占总数的17%.1937年日军侵占太原后,奉行“只掠夺,不建设”的政策,由日军建设的工业遗产约占总数的7%.1953-1957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11项在太原建设,属于“156项工程”及其附属建筑的工业遗产约占总数的29%.

2.1.2行业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标准[32]对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门类进行划分,除去14项工业遗产附属的文化、居住类建筑,剩余的45项近现代工业遗产可划分为5个行业门类如表2所示。从统计结果看,太原市近现代工业行业门类丰富,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军事工业和采矿业。

表2 太原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分布情况
Table 2 Industry distribu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

行业门类行业大类数量占比/%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7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49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农副食品加工业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食品制造业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专用设备制造业1造纸和纸制品业1医药制造业1通用设备制造业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942军事工业兵器工业8航空工业19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业5邮政业1613总和4545100

2.2 太原市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搜集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坐标,通过ArcGIS 10.2在太原市地图上进行可视化表达,即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中心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在行政区划上表现为万柏林区数量最多,共18个,约占全市工业遗产总数的31%;小店区、阳曲县、娄烦县、清徐县数量较少,共4个,约占7%.可见,太原市域内的工业遗产分布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

图1 太原各地区工业遗产分布数量
Fig.1 Amou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buted in Taiyuan

2.2.1时空分布密集性分析

利用ArcGIS 10.2的核密度分析法,绘制出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核密度图如图2(a)所示。由图可知,太原市工业遗产总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市域中部集中,周边分散的分布特征;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度聚集的现象,如杏花岭区和汾河沿线地区,呈现出“一区一带”的分布格局。

图2 太原市各时期工业遗产核密度分布图
Fig.2 Kernel density graph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 in various periods

由于在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单中,所统计到的始建于民国前(1912年前)与“三五计划”后(1963年后)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少,故将其划分到相近的历史时期,因此,可将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建设时期划分为3个时期:抗日战争前(1937年前)、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193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后)。

1) 抗日战争前(1937年前)

抗日战争前的工业建设主要聚集于杏花岭区如图2(b)所示,即原太原府城北部地区[33]。此时期,太原市工业发展受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政策的很大影响。1933年,通过兼并、扩建等方式,阎锡山将当时的主要工厂和企业转变为官僚资本工厂,同时,太原工业进入官僚资本主义垄断时期[3]。如太原钢铁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西北炼钢厂[34],曾为山西省机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此时工厂选址并未在城市规划层面进行统一考虑,导致许多重污染工厂位于城市上风、水源上游处,且与居民区混杂,为日后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不便[3]

2) 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收录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少,分布也较为分散,局部集中在万柏林区西山一带如图2(c)所示。日军统治太原期间,对所有工业实行军事管制,厂房、设备等均受到严重破坏[3],太原近代工业进程进入衰败期。此阶段,收录的工业遗产多与日军控制、掠夺太原资源的工业建设有关。如见证日军侵占太原行径的西山白家庄矿日军办公旧址,还包括当时的日军慰安所、住所、变电所等,现已作为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景区。

3)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后)

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数量及分布较之前均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遗产数量共有39处,约占总数的66%;空间分布上,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汾河以东、府城以北的格局,出现了位于汾河西侧,且与汾河平行的纵向带状分布以及北郊尖草坪区的斑块状聚集(图2(d)).

此阶段的工业遗产,以太原市“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发展成果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郊工业区、河西工业区和河西南工业区[35],这使太原市形成了新的工业发展格局;与之配套的生活区建设,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加快了汾河以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如太原第一热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地区第一座新建的大型热电厂[34],其前开挖的蓄水池——晋阳湖,现已成为太原市重要的城市地标。

2.2.2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

通过规模度指数对太原市各地区近现代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差异性进行衡量结果见表3,得出杏花岭区工业遗产规模度指数最高;其次是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和迎泽区规模度指数也较高;而小店区、阳曲县、娄烦县、清徐县、古交市的规模度指数均小于0.01.因此,从空间分布规模上看,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表3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规模度指数
Table 3 Taiyuan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scale index

地区地区面积/km2工业遗产数量/个规模度指数小店区29010.003 4迎泽区10540.038 1杏花岭区146140.095 9尖草坪区296100.033 8万柏林区289180.062 3晋源区29060.020 7清徐县60820.003 3阳曲县2 08400.000 0娄烦县1 28910.000 8古交市1 51230.002 0

2.2.3空间分布聚集性分析

基于最邻近分析理论,当R>1时,表明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类型为离散型;当R=1 时,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型;当R<1时,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通过ArcGIS 10.2软件内的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太原市工业遗产的最邻近指数,得到结果平均观测距离为1 837.310 9 m,预期平均距离为5 410.676 8 m,R=0.340<1,表明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具有聚集特征。

3 太原市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环境因素

3.1.1高程

地形地貌是影响工厂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在地形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于ArcGIS 10.2软件内将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图与太原市的DEM高程图进行叠加分析,并将太原市高程平均分为4级,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高程分布图如图3(a)所示。宏观来看,太原市多数工业遗产分布于汾河河谷平原上;微观来看,所处海拔小于1 182 m的工业遗产有58处,占工业遗产总数量的98%;仅有1处工业遗产位于海拔大于1 182 m的山区地带。太原市工业遗产更多地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区,说明其工厂及附属建筑在选址上具有低地指向。

图3 太原市自然环境-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图
Fig.3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aiyuan-distribution map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3.1.2坡度

坡度是指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利用ArcGIS 10.2坡度工具对太原市DEM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并与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图叠加,即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坡度分布图如图3(b)所示。根据场地坡度的不同,将太原市场地建设适宜程度划分为适宜(0 °~10 °),较适宜(10 °~25 °),需要大量工程措施(25 °~35 °),不适宜(35 °以上)4个级别[36]

由图3(b)可知,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坡度主要在0 °~10 °范围内,少数分布在10 °~25 °范围内。平缓的场地不仅减少了房屋修筑、管道铺设等工程建设中的人力、物力成本,还为生产设备安装、生产流程衔接、产品和原料转运等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

3.2 铁路交通因素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对太原近代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出于对生产原料、生产产品及相关人员运输便捷性的考虑,工业选址多靠近铁路等交通方便的区域。

太原解放前,对外铁路有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境内铁路有西山支线、太兰支线以及13条厂矿专用线[3]。在ArcGIS 10.2软件内,对太原市铁路分别做500 m、1 000 m、2 000 m、5 000 m缓冲区,与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图叠加并进行数量分析,如图4所示,统计发现,处于0~500 m缓冲区内的工业遗产有27处,约占总数的46%;处于500~1 000 m缓冲区内的工业遗产有21处,约占总数的36%.可见,在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中,约有82%的工业距离铁路线小于1 000 m,即大部分沿铁路分布,工业遗产分布与铁路因素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图4 太原市铁路影响范围图
Fig.4 Taiyuan railway influence scope

3.3 人口规模因素

通过《太原市志》获得太原市各地区1985年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迁入率等人口数据(太原市行政区于1997年5月进行了较大调整。因本文整理的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单均建成于1985年前,故相关人口数据仍沿用1997年前的行政规划进行分析)。在SPSS 25.0中进行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数量与各地区非农业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的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上述3个相关因素与工业遗产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在0.05水平上相关性显著。说明工业在建设过程中,的确带动了地区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会引起人口密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形成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

表4 太原市工业遗产数量与人口因素相关系数
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amount in Taiyuan City and the population factors

相关因素非农业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密度相关系数0.719*0.727*0.724*相关因素地区迁入率地区机械增长率相关系数0.7020.703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通过对太原市城区、郊区、县(市)迁入率、机械增长率与工业遗产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迁入率与该地区工业遗产数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新中国成立后,大量人口迁入太原市,其中1956年迁入人数最多,近30万人[31]。此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支援了太原城市与工业基地的建设。

3.4 地区历史文化因素

太原市所辖城区(北城区、南城区、河西区)、郊区(北郊区、南郊区)、市辖县(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因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发展历史,进而影响了工业遗产分布。具体见表5。

表5 地区历史文化因素与工业遗产数量统计表
Table 5 Statistical tabl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amou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f each region

区、县名称现区划位置遗产数量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实例北城区杏花岭区西部、尖草坪区南部30工业老区,政府驻地太原钢铁厂、太原兵工厂河西区万柏林区东部、晋源区东北部20工业新区,发展迅速汾西机器厂、晋西机器厂北郊区万柏林区西部、尖草坪区大部2采煤、炼磺业发达西山支线三号铁路桥遗址古交市古交市3煤炭资源丰富西北炼钢厂采矿部旧址清徐县清徐县2醋酒酿造历史悠久清徐露酒厂、清徐曲醋厂娄烦县娄烦县1革命老区山西新军工卫旅武器修械所遗址南城区小店区北部、迎泽区西部1商贸繁荣,文教兴盛太行仪表厂晾水塔南郊区晋源区南部、小店区南部、杏花岭区东部、迎泽区东部0名胜众多-阳曲县阳曲县0农业发达-

北城区作为山西省、太原市首脑机关驻地,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因而成为山西省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山西最早的民营工业、公营机械工业均创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北城区经大规模建设,形成以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区[37]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在北郊区、河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共有11项“156工程”项目于此落建[35,37],极大推动了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古交市经济原以农业为主,1978年国家为开发该地区煤炭资源,成立古交矿区,为我国最大炼焦煤基地;清徐县为我国重要葡萄产地,素称“醋乡”,其地制醋历史可追溯至周朝;娄烦县为革命老区,当地军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述5个地区现存的工业遗产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南城区为太原的商贸金融中心;南郊区以旅游业为主;阳曲县内以农业为主,兼有采矿、煤炭等行业。这3个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因而现存工业遗产数量较少。

3.5 政策导向因素

地方政策是影响工业企业建设与选址的重要因素。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主要受到洋务运动、军阀政府政策、“一五”计划的影响。

张之洞与胡聘之两任山西巡抚在太原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工业企业,为太原近代工业发展之嚆矢。这一时期,除太原机器局建于太原府城北门外,其余工业企业均位于太原府城内;这些企业初步塑造了太原北城区近代工业分布的格局。

辛亥革命后,山西进入军阀统治时期。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阎锡山提出 “保境安民”“实业救国”“造产救国”等纲领,制定“六政三事”“厚生计划”等政策,并颁布《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西北实业公司,修建同蒲铁路,极大促进了太原的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33,38]。这一时期,新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城北地区,城南地区与河西地区也有少量建设。至此,太原近代工业于府城内及城外以北地区聚集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与城市建设,被国家列为“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通过现场勘察,结合苏联专家的建议,太原市建设局于1955年完成解放后的首个城市总体规划[27,31,35]。此次规划期限为1954年-1974年,确定太原城市性质为山西省工业中心,并规划了五片新工业园区,即北郊、城北、河西北部、河西中部、河西南部。其中,河西北工业区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扩建3项“156项目”工程;河西南部工业区新建4项“156项目”工程,被列为全国三大化工基地之一[31,35]。此次规划,不仅改变了太原市“北多南少,东强西弱”的工业发展格局,并影响了城市结构,促进了汾河两岸的均衡发展。

4 基于“生活秀带”政策的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评价

结合上述对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太原市于2021年12月发布的《太原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2],设想基于该政策所涉及的工业遗产,构建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打造城市工业文化体验区。因此选取工业文化氛围、政府政策导向、交通便捷性、地形适宜性4个评价因素,进行工业遗产群构建适宜性评价,各项因素的分级、赋值、权重见表6.

表6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评价表
Table 6 Evaluation form of Taiyuan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group construction

评价因素评价因子分级赋值权重工业文化氛围工业遗产群聚集核密度8 573.704 688~10 717.130 861006 430.278 517~8 573.7046 87754 286.852 345~6 430.278 516502 143.426 173~4 286.852 344250~2 143.426 17200.20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 000 m辐射范围国家级100省级75市县级50无保护等级25以外区域00.15政府政策导向“生活秀带”遗产点触媒作用/m0~1 0001001 000~3 000753 000~5 000505 000以上00.25交通便捷性距主要道路距离/m0~500100500~1 000751 000~1 500501 500~2 000252 000以上00.20地形适宜性高程/m677~1 1821001 182~1 687751 684~2 192502 192~2 69700.10坡度(°)0~1010010~257525~355035以上00.10

工业文化氛围受遗产本体价值与遗产群聚集程度影响。遗产的保护等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产的本体价值,遗产保护等级越高,所具有的文化磁力越强,对人群的吸引力也越强;假定以遗产点为圆心,步行15 min的距离(即1 km)为遗产点本体价值文化磁力的辐射范围。遗产群的聚集有助于形成局部的文化磁场,文化磁场的形成不仅能提高遗产群内遗产单体的文化磁力,也有助于遗产群整体价值的阐释。对于遗产群的聚集程度通过遗产群分布核密度进行衡量。

政府政策导向是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能够良好运行的保障。太原市本次所改造活化的13处工业遗产使原工业废弃地焕发新生,其作为城市触媒要素,对提升遗产点周边地区活力具有正向意义。交通便捷性、地形适宜性则是确保工业遗产群可达性与经济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ArcGIS 10.2的重分类工具和地图代数工具,对上述6个评价因子进行分级、赋值、计算,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适宜性评价,并根据其分值划分为适宜构建区、较适宜构建区、有条件限制的构建区和不适宜构建区(图5).

图5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适宜性分级图
Fig.5 Suitability classification map of Taiyuan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group

通过统计,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位于适宜构建区的有25处,占遗产总数的42.4%;较适宜构建区的有28处,占遗产总数的47.5%;有条件限制构建区6处和不适宜构建区0处。从宏观上看,形成了“两区两带”的空间格局,“两区”为“杏花岭区工业遗产聚集区”和“清徐县工业遗产聚集区”;“两带”为“万柏林区—晋源区工业遗产带”和“太原市西山工业遗产带”。模拟生成的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适宜构建区有机串联了太原市多数工业遗产点。因此,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的构建具备可行性与科学性,对城市工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工业记忆的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本研究运用ArcGIS 10.2、SPSS 25.0等软件,探讨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1)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太原市新增工业遗产数量最多,占工业遗产总数的61%;其次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约占总数的20%.行业门类构成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次是军事工业和采矿业。

2) 空间分布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一区一带”的分布格局,分别是杏花岭区聚集区和万柏林区-晋源区沿汾河聚集带。

3)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演变上,新中国成立前集中分布于汾河以东、府城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向城市北郊、汾河以西地区扩展延伸。

4) 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受政府政策导向、地域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主导,聚集在低地势、缓坡度、铁路沿线附近等物质条件便捷的区域;地区城镇化率、迁入率、人口密度与该地区工业遗产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关系。

基于此,结合太原市“生活秀带”政策提出太原市的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设想,以“生活秀带”政策中工业遗产为媒触,带动其周边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由于山西省和太原市并没有发布专门的工业遗产名录,这是本研究数据中的局限性。太原市工业发展特色鲜明,随着大量老厂的整体搬迁,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更新与保护利用,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11-1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1/content_5655185.htm.

[2] 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原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13)[2021-12-21].https:∥www.taiyuan.gov.cn/fgfxwj/20211221/1170703.html.

[3] 乔含玉.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史话[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中国政府网.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通知[EB/OL].(2013-03-1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41018.htm.

[5] 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建筑学报,2012(1):12-17.

[6] 黎启国,郭树志,许召敏.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视角[J].南方建筑,2022(7):44-54.

LI Q G,GUO S Z,XU S M.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lics[J].South Architecture,2022(7):44-54.

[7] 曾灿,刘沛林,李伯华,等.国家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中国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为例[J].热带地理,2022,42(5):740-750.

ZENG C L,LIU P L,LI B H,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four batch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lists[J].Tropical Geography,2022,42(5):740-750.

[8] ZHANG J Z,JEREMY C,VINCENT B,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based on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29(18):27124-27139.

[9] 赵永琪.中国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建筑与文化,2020,198(9):88-91.

ZHAO Y Q.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J].Architecture &Culture,2020,198(9):88-91.

[10] 刘静,何捷,徐苏斌.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J].城市规划,2021,45(9):79-88.

LIU J,HE J,XU S B.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modern urban industry in China[J].City Planning Review,2021,45(9):79-88.

[11] 赵洲.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12] 佟玉权.辽宁老工业企业的分布特征与工业遗产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4):303-307.

TONE Y Q.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Liaoning and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9,12(4):303-307.

[13] 王雨萌.河北省工业遗产调查与价值评估[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14] 刘静,徐苏斌.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及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3):62-67,82.

LIU J,XU S B.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hangdong province[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9(3):62-67,82.

[15] 季宏,郑东阳,王琼.龙岩近现代城市工业的发展、演变与工业遗存现状[J].城市建筑,2019,16(19):75-81.

JI H,ZHENG D Y,WANG Q.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indust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Longyan[J].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19,16(19):75-81.

[16] 季宏,吴晨露,王琼.南平市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演变与工业遗存现状[J].建筑与文化,2019,183(6):69-73.

JI H,WU C L,WANG Q.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indust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in Nanping[J].Architecture &Culture,2019,183(6):69-73.

[17] 张李欢,季宏,王琼.三明近现代城市工业格局演变和工业遗存现状[J].工业建筑,2019,49(7):44-50.

ZHANG L H,JI H,WANG Q.The evolution of Sanmin'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urban industrial pattern and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remains[J].Industrial Construction,2019,49(7):44-50.

[18] 韩旻,季宏,王琼.宁德近现代工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工业遗存[J].南方建筑,2020(6):55-61.

HAN M,JI H,WANG Q.The development,spatial distribution,and industrial heritage of modern industry in Ningde[J].South Architecture,2020(6):55-61.

[19] 孙晓峰,姚敏瑛,季宏.福州近现代工业格局演变:基于GIS应用的城市工业遗产格局调查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2):102-112.

SUN X F,YAO M Y,JI H.Evolu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layout in Fuzhou:A survey of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layout based on GIS application[J].Study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2020,5(2):102-112.

[20] 季宏,魏婧怡,王琼.莆田近现代工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工业遗存[J].华中建筑,2021,39(10):39-44.

JI H,WEI J Y,WANG Q.The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dustrial remains of modern industry in Putian[J].Huazhong Architecture,2021,39(10):39-44.

[21] 张家浩,徐苏斌,青木信夫.天津市工业遗产廊道体系建构研究[J].新建筑,2021(1):136-140.

ZHANG J H,XU S B,QINGMU X F.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orridor system in Tianjin[J].New Architecture,2021(1):136-140.

[22] 太原市文物专栏:文物资源[EB/OL].[2022-06-25].https:∥www.taiyuan.gov.cn/p1/wwzl.html.

[23] 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太原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EB/OL].(2009-09-30).https:∥www.taiyuan.gov.cn/gfxwj/20090930/1057156.html.

[24] 李钢,太原市文物局.太原三普新发现集萃[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25] 宁立新,赵瑞民,山西省文物局.厚重山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6]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第2册:太原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7] 贾俊.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苏联援建工业项目研究[N].太原晚报,2012-08-21.

[28] 孟燕.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山西近代工业建筑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29] 毛明伟.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30] 邸超.太原市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31] 太原市地方志.太原市志-第2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S/OL].(2017-06-30).https:∥www.mca.gov.cn/images3/www/file/201711/1509495881341.pdf.

[33] 李岚.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34] 吴俊洲,乌杰主编,建设经济编辑委员会编.山西建设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35] 白靖渊.太原苏援“156项目”单位社区的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0.

[36] 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7] 太原市地方志.太原市志-第1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8] 高祥冠,常江.太原工业遗产的构成与组织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5):22-30.

GAO X G,CHANG J.Research of the composi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J].Study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2018,3(5):22-30.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 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Groups

KANG Feng1,2, ZHANG Zibo1, CAO Ruji1,2
(1.CollegeofArchitecture,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2.China-PortugalJointLaboratoryof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Science,SuzhouJiangsu215031,China)

AbstractPurposes】 Taking Taiyuan City as the subject research area, this work trie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59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Methods】 Scale analysis,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①During the time of “First Five-Year Plan” and “Second Five-Year Pla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yuan City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new industrial heritages, and the industrial categori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manufacturing, military industry, and mining. ②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aiyuan’s the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a feature of aggregation,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a district and a belt”, which are the Xinghualing District Assembly Area and Gathering Belt along the Fenhe River in the Wanbailin District-Jinyuan District respectively. ③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of the city of Taiyuan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Fenhe River and to the north of the old city of Taiyua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ea expanded to the northern suburbs of the city and to the region west of the Fenhe River. ④In term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is affected by nature, transportation, population, history, politics, and other factor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lying, low-slope plains, and along the railway, and is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in-migration rat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level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us, combined with the “Life Show Belt” policy of Taiyuan City,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Taiyuan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Group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Taiyuan City’s industrial heritag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of the old urban areas.

KeywordsTaiyuan City; Industri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Heritage Group

引文格式:康峰,张子博,曹如姬.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遗产群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3,54(4):725-734.

KANG Feng,ZHANG Zibo,CAO Ruji.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yuan 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groups[J].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3,54(4):725-734.

收稿日期:2022-09-05;

修回日期:2022-11-2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E0200100);2021年度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资助项目(BZ2021015)

第一作者:康峰(1975-),副教授,主要从事聚落及建筑遗产保护、地域建筑设计与理论的研究,(E-mail)13934579160@163.com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355/j.cnki.issn1007-9432tyut.2023.04.017

文章编号:1007-9432(2023)04-0725-10

(编辑:万 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