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流动人口是城市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提升,城市边缘区域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区域[1],相当比例的城市流动人口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城中村中生活,这其中不乏有相当数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沦为“城中村”。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7批,52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第一批的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的鹏城村,第二批的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和石排镇塘尾村,第五批阳泉市大阳泉村都已被城市包围,形成一类独特的“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这类独特的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城市内部或边缘区的区位特征,为其提供了与城市共享必须公共品的条件,同时因其区位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保护过程的复杂性,重视不够、研究不足等原因造成价值相对缩水,损害了历史环境和历史风貌。这类型村庄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极具历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同时还是吸纳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空间载体,已经成为联结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市民化意愿的重要路径。通过保护规划实施评估,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面对各种现实和困境“无从下手”的难题,根据评估结论引导公共空间发展策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增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加强其城市归属感,对于实现流动人口共建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是对历史文化名村从物质层面落实、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视角作出的评估如图1所示.评估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情况,明确评价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主观认知、客观状况、政策因素、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分析差异产生原因,正确认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为未来发展指明道路[2]。“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自身在历史环境、现实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此,基于“实施效果评估-实施过程评估-改善策略”的整体框架,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索保护范围内物质空间的静态和刚性控制,摸清家底内容;从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开展社会生活分析,搞清当地村民实际诉求;从社会价值影响的视角,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所表达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作为“城市型”古村落所具有的更广泛城市职能[3]。基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为“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发展策略提供必需的决策依据和参考,为明确下一步重点发展内容提出可行的实施路径。
图1 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Fig.1 Evaluation method of protec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长期以来,“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的集聚,完成了人口的空间流动,却无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城市化发展对众多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徘徊于取舍的两难之间,排斥流动人口,城市将缺少大量的服务人员;而大量低收入人群聚集,会造成秩序混乱,犯罪增加,违法建筑蔓延等问题[4]。流动人口多数居住于生活环境差、安全隐患多的城中村地区,不仅自身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还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冲突产生的根源。研究证明包容共享的公共空间是流动人口建立身份认同,重塑邻里关系的重要场所[5]。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又能探索“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发展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视角出发,以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为抓手,通过历史文化环境塑造、营造品质休闲生活和城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探索“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发展路径。
相较于城市公共空间,古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在人际交往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产物。村落中称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如寺庙、戏台、街巷等是传统文化活动的聚集地,这些区域承载着物质性或者精神性的功能,将村民彼此之间连结,体现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村落的公共空间因承载了长年累月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而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与历史痕迹,是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摸清历史肌理和文化脉络,深入发掘历史文化传统构成的各个侧面,注重文脉传承、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呈现[6]。在空间塑造过程中,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在原真性得到保持的同时增强识别性,塑造公共空间的魅力,实现人文生态的可持续传承。
“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营造是围绕村民生活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空间要素和物质环境进行保护、修复、整治、提升和改造。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和接触的桥梁,可以促进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保护传承原有的社区邻里关系、生活方式、社交圈层、地区特色,提升生活品质。在改造进程中,充分的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尊重民意,尽可能地保存原有的社会关系,维护长久的社会情感,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为目标,最终实现具有良好生活品质的终极目标。
探索“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改造思路,需要建构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混合开发模式,建立包容性城市新秩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流动人口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营造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型”古村落公共空间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为不同类型人群提供了活动场地。目的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群体之间的交融度,达到强化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以此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社会融合建构空间基础,实现社区治理民主化,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大阳泉村位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是山西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现存三棵千年古槐,可推断出村落在唐代时已形成。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大阳泉村与阳泉市已连成一片,成为阳泉市郊区的一个行政村。20世纪90年代初,村落内的部分集体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二的大阳泉村民也获得了非农户口,具有典型的“城中村”特征[7]。2018年,大阳泉村被纳入到“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作为紧靠城市发展的“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大阳泉村存在着低效率土地、低技术产业、低收入居民、低品质空间、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高的问题,同时它还扮演着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角色[8]。独特的城市化历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一批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两栖人口,他们以低廉的价格租住在村落中,有的甚至是免费为本地村民看守房子。经过调研发现,外来人口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杂物堆积在院落当中,生活设施简陋,也不会主动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哪怕是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如图2所示.
基于山西省、阳泉市、阳泉郊区的政策指引,梳理大阳泉村两委作为主要规划实施主体在近十年所做的工作,对大阳泉村保护规划实施进行评估。评估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以及社会价值3个方面进行:1)明确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状况,比对保护清单确认历史文化遗产是否遗失,评估保护修缮的科学性。调研发现,除5处市文保公共建筑保存情况良好,更多作为民居的历史建筑情况堪忧,违规建设了众多临时建筑,整体院落环境较差;2)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梳理来评估人居环境情况。大阳泉村作为“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可以共享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但取暖、排水、燃气等基础服务设施状况却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3)从“城中村”的社会属性,评估其社会价值。一系列民俗、民风活动增加了社会宣传,使得村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但重获新生的历史空间与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简陋、复杂的居住现状形成了需求上的矛盾。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评估之后,对大阳泉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进行综合评估,从问题对应发展,总结出以下3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历史文化传承,生活环境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塑造历史文化魅力空间,优化功能分区,建立符合居住需求的公共住房,解决流动人口被驱赶、缺乏优质公共活动空间和暴力拆迁导致的不可持续等问题。
图2 魁盛号(市文保单位)居住现状
Fig.2 Residential status of Kuisheng(municipal cultural protection unit)
大阳泉古村在选址和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与自然的融合和对话,更在村落内部运用街巷、公共建筑、古树等要素的组合,体现出村落自然生长与古人精心规划的结合[8]。通过对历年航拍影像图进行叠加,标识出近十年村落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建设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大阳泉村核心保护区整体格局较为完整,大尺度范围内村落肌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内部存在局部的新建和改建,如图3所示.历史院落整体利用率较低,除了广育祠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外,其余多为环境较差的民居。历史院落内的单体建筑不仅未进行利用性改造,还出现很多破坏历史风貌的现象,例如道路水泥硬化、建筑外墙使用瓷砖饰面、屋顶修补时采用彩钢瓦等。而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多被杂物、生活垃圾占用,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图3 2009-2018年村落变化分析图
Fig.3 Village change analysis images from 2009 to 2018
为获得更多本村村民、外来居住者、参观游览者的主观感知,结合抽样调查问卷以及多源平台数据进行定量分析[9]。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自下而上地解读人们对古村落的空间感知,为做出规划决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图4所示.数据的采集均基于真实的客观感受,通过对文字和图片数据的关键点进行采集分析,可以揭示公众在视觉上较偏好的元素,如建筑、植物、公共空间等,归纳剖析其对历史元素的多样感知和态度。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清楚的发现“五龙池”、“漾泉”、“历史建筑”等被频繁提到。大阳泉村因漾泉而得名,又因漾泉富足而驰名。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因此叫漾泉,谐音为阳泉,成为“阳泉”城市名字由来的追溯。古村现存有漾泉遗址5处,其中一处为村南“五龙池”,是文化传承与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载体。村落内部水系一直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随着近年来现代给水设施的建设,村落获得生活用水不再依靠于此,长期未利用使得水池被弃用,周边缺乏绿化植被,不能吸引人停留。周围区域较为开敞的空间聚集了众多生产性作坊、民房等违章建筑,外观形式、建筑色彩都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渐渐地这里失去村落人际交往的核心位置。基于此,在公共空间营造中将“水盈盈常不涸”的五龙池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进行更新活化,一方面聚焦于改善五龙池水生态环境和增进池塘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场景理论,在环境营造过程中融入历史要素,拆除违建建筑,露出古戏台,保留池壁老砖,追溯“城市记忆”,延续漾泉文脉,唤起村民的集体记忆如图5-图6所示.
图4 网络评价数据分析及空间落点
Fig.4 Network evaluation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placement
图5 五龙池公共空间改造效果一
Fig.5 Wulongchi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effect I
图6 五龙池公共空间改造效果二
Fig.6 Wulongchi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effect Ⅱ
大阳泉村一直存在着居住环境问题,包括公共空间环境以及院落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这需要在大阳泉村建立环境整治联动管理模式,建立原住村民、外来居住者主抓,外来游客参与的乡村环境整治模式,成立环保监督队,让外来居住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加入到环境整治和保护的行动中。同时,村落内的公共空间需要呈现生活与文化的多元融合。以生活导向为主的生活绿地,应当建立以生活导向为主的生活公共空间,均匀布局在村域范围内,在步行距离内可达。公共空间的选择以大阳泉村内部空间格局、历史建筑情况为依据,在村庄核心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位置选择,以营造追溯历史文化的公共场域,例如五龙池、五龙宫以及东槐磨盘等公共空间节点。恢复西阁和西入口,西槐和西五道庙等几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强化大阳泉村东西轴线之间的联系,重新构建起大阳泉村村落空间的重要骨架。
在空间塑造中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优化休憩设施、灯光设计以及环境小品,完成街巷环境的提升,同时在村落核心范围建立标识系统。公共空间的营造为文化节庆活动提供了场地,为居住者提供了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重新构建邻里之间的社会网络,增强外来流动人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图7所示.
图7 广育祠(市文保单位)前庙会节庆活动
Fig.7 Guangyu Temple(municipal cultural protection unit) temple fair festival activities
纵观大阳泉区域环境,城市和村落的交叉区域越来越多,村落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影响,再加上被确定为阳泉市“城中村”改造的目标,这需要在大阳泉村未来发展中融合城市功能,探索分区发展路径,完成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化过程中住房的健康化建设[10]。
对大阳泉进行功能分区,划分以核心保护区为主的文化旅游区,满足流动人口健康住宅需求的休闲居住区,以及具有门户引领作用的入口形象展示区。休闲居住区内可以自建符合高度和风貌的房屋,满足居住需求;入口形象展示区作为城市和村庄的公共缓冲空间,起到过度作用,这一区域可以考虑安排适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以满足城市和村落的需求;文化旅游区内根据历史肌理,组织历史文化游览线路。以牌楼巷作为单元聚落空间与环境营造的构想范例,在区域内形成生活机能环绕,围合成为共享工作、资源与交流的创新场域。功能复合的工艺聚落,结合生产、生活、文化与游憩,利用不同功能的界面,创造多元与人性尺度的街巷和公共空间,这么做不是为了植入某些功能,而是为了激活某种功能如图8、图9所示.谁也不敢说“大阳泉没有文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藏在村落的文化机制展现出来,让村民意识到维护和修复院落的价值,激发出市场意识,建立起自主更新的创新路径。
图8 功能节点分析
Fig.8 Function node analysis
图9 功能节点动线
Fig.9 Function node moving line
对于社会功能的发挥,需要建立高水准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大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通过“城中村”改造,创构包容性合作式城中村居住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使得大阳泉村居住者的环境生活满意度领先于其他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流动人口市民化,而不必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负担。住房的健康化是完成市民化的关键抓手,健康住房首先包含独立的卫生间,独立的厨房设施,并且能够完成家庭私密生活[11]。居住者应该享受公共服务,获得具有可亲近性的公共空间,使其变成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关系密切的共同体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院落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Fig.10 Node analysis of courtyard public space
图11 健康住宅示意
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healthy housing
通过以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和休闲生活,促进城村融合为目标的空间探索,实现承接区域绿脉,营造乡村活力,延续阳泉历史文脉的目标,使得本地村民、外来打工流动居住者、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大阳泉村有机而和谐的共存[12]如图12所示.
图12 空间结构分析
Fig.12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大阳泉村自身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因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城市联系紧密,处于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护与发展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城市扩张的推力和乡村内部发展拉力的双重作用之下,以历史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为依据,摸清家底,认清保护现实,协调常住人口生活需求、历史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历史文化公共空间环境要站在城市的角度对其进行保护和梳理,在村庄自治的背景下使其成为城市大环境中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对物质环境和空间要素进行保护、修复和改造,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延续村落的历史记忆;串联公共空间体系,引导空间方向感、升级开敞空间,提升空间停留性,营造可持续的公共空间环境,丰富空间感观;建立功能分区,提升村落复合功能,完善可支付健康住房,健全与强化村落核心地段的服务功能,引导村落分级分区。这样,“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才能永续保存与发展,无论原住村民还是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才能健康舒适的生活。
[1] 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7(3):49-54.
BAN M S,FANG C L.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urban fringe in China[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2007(3):49-54.
[2] 张彧,史文正,王金平.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以山西大阳泉村为例[J].中国名城,2020(9):79-86.
ZHANG Y,SHI W Z,WANG J P.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protection planning of urban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Taking Dayangquan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Famous Cities in China,2020(9):79-86.
[3] 陈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方法探究——以宁波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9(S1):124-129.
CHEN Y.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rotection planning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Taking Ningbo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2019(S1):124-129.
[4] 叶裕民.农民工迁移与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0(3):46-51.
YE Y M.Mi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China Urban Economy,2010(3):46-51.
[5] 王凯,李凯,杨胜慧.基于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来自国家级新区181个社区的调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4(2):38-47.
WANG K,LI K,YANG S H.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willingness of non registered residence residents to be citizens——a survey of 181 communities from national level new district[J].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20,34(2):38-47.
[6] 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S2):45-47.
ZHANG B.“Relevance” and “systematic method” in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towns——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J].Urban Planning,2014(S2):45-47.
[7] 姜忆南,薛林平,王力恒.历史型城中村”的发展策略初探——以大阳泉历史文化区域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3(3):135-137.
JIANG Y N,XUE L P,WANG L H.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storic village in city” ——taking Dayangqu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as an example[J].Beij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2013(3):135-137.
[8] 杨思,林祖锐,宋鹏娟.没落的辉煌——大阳泉村[J].中外建筑,2014(2):36-40.
YANG S,LIN Z R,SONG P J.Declining glory——Dayangquan village[J].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2014(2):36-40.
[9] 徐敏,王成晖.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评估体系研究——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74-83.
XU M,WANG C H.Research on renewal evaluation syste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2019(2):74-83.
[10] 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J].城乡建设,2004(1):6-9.
QIU B X.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in China[J].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2004(1):6-9.
[11] 叶裕民.包容性城中村更新与社区营造[J].住区,2021(1):9-10.
YE Y M.Inclusive urban village renewal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J].Residential Area,2021(1):9-10.
[12] 单瑞琦,张松.历史建成环境更新活力评价及再生策略探讨——以上海田子坊、新天地和豫园旅游商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2):79-86.
SHAN R Q,ZHANG S.Evaluation of regeneration vitality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y of historical built environment——Taking Shanghai Tianzifang,Xintiandi and Yu Garden shopping mall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2021(2):79-86.
ZHANG Yu,TIAN Feng,SHI Wenzheng,et al.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Urban typ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based 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J].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3,54(1):1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