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黄维,男,1963年,河北,教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1992年1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并兼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12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4月起参与创建新加坡材料研究院;2001年7月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2001年9月受聘复旦大学;2002年2月创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2006年6月交流至南京邮电大学任副校长;2010年2月创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7月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8月创建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2013年牵头的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2014年创建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2015年10月牵头建设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2月牵头建设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6年10月牵头建设国家(“111”计划)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2017年4月交流至西北工业大学任常务副校长,10月,创建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柔性电子研究院和(西安)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院;2018年8月,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2月,陕西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2020年1月,国家(“111”计划)柔性智能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建设,4月,牵头组建教育部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2021年2月,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
科学研究
黄维院士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这一国际前沿学科的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有机(光)电子学科和柔性(光)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黄维院士在柔性电子学领域,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尖期刊Science、Natur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Ener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00余篇,h因子为150,国际同行引用逾95000次,是材料科学与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获授权及公开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国发明专利360余项,出版了《有机电子学》《生物光电子学》《有机薄膜晶体管材料器件和应用》《有机光电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OLED显示技术》等学术专著。
学术兼职
亚太地区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主席、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候任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候任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欧美同学会(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及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社会职务。担任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杂志主编以及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顾问)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
科研获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成果入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奖励。
人才培养
黄维院士在国内外工作期间,先后培养了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位“青年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100余位优秀博士、硕士和博士后。
近期代表性论文(专著、教材)(限列5篇)
1.Wei Hui,Lingfeng Chao, Hui Lu, Fei Xia, Qi Wei, Zhenhuang Su,Tingting Niu, Lei Tao, Bin Du, Deli Li, Yue Wang, He Dong, Shouwei Zuo, Bixin Li, Wei Shi, Xueqin Ran, Ping Li, Hui Zhang, Zhongbin Wu, Chenxin Ran, Lin Song, Guichuan Xing, Xingyu Gao, Jing Zhang, Yingdong Xia, Yonghua Chen*, Wei Huang*,Stabilizing black-phase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m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Science, 2021,371(6536):1359-1364.
2.Shixuan Wang,Xuehao Cui,Chang'e Jian,Haowei Cheng,Mengmeng Niu,Jia Yu,Jiaxu Yan,Wei Huang,Stacking-Engineered Heterostructures in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Adv.Mater., 2021,2005735
3.Xiao Wang, Huifang Shi, Huili Ma, Wenpeng Ye, Lulu Song, Jie Zan, Xiaokang Yao, Xiangyu Ou, Guohui Yang, Zhu Zhao, Manjeet Singh, Chongyang Lin, He Wang, Wenyong Jia, Qian Wang, Jiahuan Zhi, Chaomin Dong, Xueyan Jiang, Yongan Tang, Xiaoji Xie, Yang (Michael) Yang, Jianpu Wang, Qiushui Chen, Yu Wang, Huanghao Yang, Guoqing Zhang, Zhongfu An*, Xiaogang Liu*,Wei Huang*,Organic phosphors with bright triplet excitons for efficient X-ray excited luminescence.Nature Photonics2021,15, 187–192.
4.Chao Liang, Hao Gu, Yingdong Xia, Zhuo Wang, Xiaotao Liu, Junmin Xia, Shouwei Zuo, Yue Hu, Xingyu Gao, Wei Hui, Lingfeng Chao, Tingting Niu, Min Fang, Hui Lu, Han Dong, Hui Yu, Shi Chen, Xueqin Ran, Lin Song, Bixin Li, Jing Zhang, Yong Peng, Guosheng Shao, Jianpu Wang, Yonghua Chen*,Guichuan Xing*,Wei Huang*,Two-dimensional Ruddlesden–Popper layer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ased on phase-pure thin films,Nature Energy, 2021,6,38–45.
5.Chunxiong Bao, Weidong Xu, Jie Yang, Sai Bai, Pengpeng Teng, Ying Yang, Jianpu Wang, Ni Zhao, Wenjing Zhang*, Wei Huang*,Feng Gao*,Bidirectional opt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identical devices using perovskite diodes,Nature Electronics, 2020,3,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