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

改革发展成果巡礼

太原理工大学

抓通识 强基础 育新人

——我校“三院制”本科教育新模式初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2-10-07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文字/张智韵

“人工智能”“社会热点与文化”“建筑结构与表皮”“钻石的价值”“绿色能源”“新能源与环境”“美与自我”“文化多元阻碍了人类团结?”“催化与催化剂”……课堂上,这些有趣而又多元化的启发式主题,激活了大一学生的思维。

这是我校为新生开设的全校性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的课堂内容。该课程于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课,集合了来自全校16个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50余位老师。“我们这些不同专业的老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学术的打通。”课程负责人王馨蔓老师表示,“这门引导同学们多维度地关注社会的通识课在学校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有‘拓荒’的意义。”

围绕70多个启发式主题,通过高强度的阅读,展开讨论学习,撰写学理性文章,极大锻炼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能力。“这门课程所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写作和沟通技巧,还改变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来自学生的课后自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门课的培养理念与初衷。

在这所以工为主的学校,《创新思维导论》《大数据思维与科学创新》《工程伦理》等打通文理、创新启发式的课程开设,是学校探索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有力举措。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中之重。学校近年来不断深化育人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构建了“本科生院”“求实学院”“宗复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三院”模式。“求实学院”和“宗复学院”,分别以基础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由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而成的“本科生院”,变过去单一的多部门分散决策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三院”模式的改革和落地,凝结了学校对于本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宏伟构想,也体现出学校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校党委书记郑强看来,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让他们接受通识教育的培养、基础课程的磨练,这就好比练武术中蹲马步、打沙袋、举石锁等基本功,打牢基础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对口”人才培养模式。

比起刚入校时对大学各专业的迷茫与困惑,经过在求实学院一年学习之后的曾程已经对自己未来的专业之路充满信心。从招收专业为冶金工程,到转到心仪的车辆工程专业入读,曾程深有感触:“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对自己兴趣的发现、对自己优势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志向和目标。大一的大类培养和学校相对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让我的想法得以实现,在求实学院的学习也为我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后,学校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将理、工、文、管、经、法、体、艺等78个本科专业,对近7000名一年级本科生,进行集中管理与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每个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各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一年后再将学生输送到各专业学院,实行专业培养。“这种模式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更多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思考和探索自我成长之路。”求实学院院长宋燕说。

在求实学院举办的“知明讲堂”上,“晓明研究室”创始人常晓明教授带领研究室的研发生,向大一学生们分享课外科技实践的感悟,研发生自己制作的视频和对创新过程中种种乐趣的讲述,深深吸引了同学们。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围堵”常老师,追问“晓明研究室”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加入研究室,实现自己的“创客”梦。

“学生爱听什么样的课、想获取什么类型的知识”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参照,以“知明课堂”“知明讲堂”等品牌为特色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各类菜单式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的“书院制”育人模式,使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彰显。

为提升基础课程质量,我校提出了全新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形成了一套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定量评价方法,将业绩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都纳入评价体系,采取末位淘汰制,并给予核心基础课教师职称评定单独的倾斜政策。“这一评价方法在学校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很具开创性,为我们了解学生需求与关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很有效的帮助。”最受学生欢迎的核心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任课教师陈娟从中收获颇多。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扭转了以往基础课教学不受重视、基础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基础课教学行列。

在“三院制”改革中,学校开辟了一块针对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成立了以山西省革命家、教育家、学校前身太原工学院首任院长赵宗复之名命名的“宗复学院”,单独制定国家急需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发表SCI论文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宗复学院学生冯瑨就做到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冯瑨不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中文核心论文,参与发表了一篇SCI一区论文,主持的创新项目“镁空气电池用低合金化镁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放电性能研究”还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大一年级的他已然成为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入门级”科研人。

依托宗复学院的精英实验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实施强化数理基础、跨学科培养、“2+4”本硕贯通模式。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和承担重大项目的知名教授,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了“大师云集”的师资队伍以及本科生导师队伍,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拔尖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很多拔尖的学生在低年级就显示出了出色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创新、固本强基,目前,我校有2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位居全国高校前10名;41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学校还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25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我校“三院”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切切实实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中蹚出了一条新路。

最新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