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百廿理工

太原理工大学

校史钩沉 4:革鼎沿络,芳华永续

发布时间:2022-05-01 来源:党委宣传部、档案馆 作者:党委宣传部、档案馆

编者按

1931年,山西大学校工科改名为山西大学工学院。高等教育的发展需因时应变,工学院吸引了一批批莘莘学子来此求学。让我们跟随前人的足迹,走近历史的长河,一起回望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稳步发展,笃行不怠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及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而辛亥革命以来,山西长期处于阎锡山控制之下,教育部法令未能实施。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合反蒋以失败告终,12月底,阎锡山避居大连。至此,国民政府的规章制度开始在山西实施。

1931年7月,山西省政府对大学实施改组,将山西大学校改为山西大学,学科改为学院,学门改为学系,设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和教育学院。王宪任工学院院长,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采矿工程学系、电气工程学系,系主任分别为兰锡魁、张静山、常克勋、王孟。学校改组后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校长王录勋主持通过了《山西大学校务会议章程》,随即出台了有关规章制度15种。1932年9月,工学院新开设冶金工程学系,系主任由王宪兼任。当时,工学院有教员23人,大多有英国留学背景,课程教材均使用英文原本或用英文参考书所编写的讲义。

工学院各系所开课程:工业簿记学、采矿学、选矿学、数学、热力学、机械学、机关车学、机械运动及力学、材料运搬法、矿山机械学、测量实习、测量学、图法、力学、道路学、实地练习、电气工学、电报电话学、电气实习、测地学、桥梁学、建筑材料、水利学、电学、计划制图、化学、化学分析、吹管分析、化学实习、地质实习、地质学、矿床学、岩面学、英文、钢铁、冶金、钢铁冶金实习、冶金学、应用力学、水力、机学、热机关学、纺织学、冶金实习等。

1931年至1937年,工学院共毕业学生323人,其中机械工程学系44人,土木工程学系91人,电气工程学系93人,采矿工程学系77人,冶金工程系18人。

王宪

王宪(1890-1953),西学专斋首批留英生之一。1918年起任山西大学校工科学长,学校改组后任工学院院长。王宪在太原创建了“国际网球会”,发展国际会员50余人,还在太原南门内开辟了国际网球俱乐部,建立了网球场,培养出许多优秀网球运动员,推动了山西大学网球事业的发展。在民国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王宪的女儿王春菁、王春葳获得网球项目冠军。

网球场

王宪一家

二、校友摭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隔着光阴,我们仍能清晰看见,

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为我国工业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经过四任校长,特别是两届留英毕业生高时臻、王录勋校长的努力,学校特色渐趋鲜明,已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来此求学,为山西近代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山西各类厂矿如晋北矿务局、保晋公司、晋华卷烟厂、甘肃造币厂、井陉煤矿、山西陆军修械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育才机器厂、育才钢铁厂、太原兵工厂等厂矿的厂长、工程师、技士、工务员,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平绥路、北宁路以及南北汽车公路的建筑、测量、设计、管理、养护人员,多是山西大学校工科及山西大学工学院的毕业生。

孙健初

孙健初(1897-1952),字子乾,河南濮阳人。被誉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中国石油地质学奠基人,开拓者之一”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奠基人”。

1927年从山西大学校工科采矿系毕业后,进入瑞华地质调查会工作。经大量调查研究,写成《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1930年至1933年,孙健初先后三次调查了绥远、察哈尔的地质矿产,撰写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一书,其间还探明了总储量达4亿多吨的20多个煤田。1935年,率领勘探队员翻越祁连山主峰三下酒泉,历尽磨难寻找石油,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6年孙健初与勘探队员在甘肃玉门老君庙发现了丰富油田。“当时反动政府不予重视,健初同志乃号召国内石油地质人员一再努力开发,终于1938年创成玉门油矿,永利于人民。”(《孙健初同志纪念碑碑文》)

解放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抢掠、破坏,他组织职工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护。兰州解放后,彭德怀、贺龙亲到探勘处,高度表扬了他与探勘处职工护厂功绩。1951年,在全国石油工业展览会上见到毛主席,他汇报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状况及石油勘探开发远景;12月,燃料工业部任命其为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不久,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

孙健初发现并主持开采的玉门油田一号井

王曰伦

王曰伦(1903-1981),字叔五,山东泰安人。山西大学校工科采矿学门第九班毕业生,师从山西大学瑞典化学博士新常富教授,1926年,曾赴吕梁山进行地质考察,1927年加入瑞华地质调查会。解放后,历任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质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1951年同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龙骨山及西山各处发现了两个冰期及间冰期,说明第四纪冰期与猿人化石及间冰期之间的统一关系。首次提出我国南方“震旦”位于北方“震旦”之上,并认为矿床主要是火山沉积成因与地层同生,有一定的层位。这一理论的提出,开阔了找矿的眼界,活跃了矿床理论的研究。著有《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中国震旦纪冰碛层及其对地层划分的意义》。

1978年王曰伦在野外考察

1950年王曰伦(左一)同外国专家在一起

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1933年夏)后排左四王曰伦、左七孙健初

程福秀

程福秀,山西稷山人。中国电工届的著名元老与电机设计先驱。193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后在我校教授周北峰、杜任之等创办的外语补习学校补习德语,于1935年留学德国,1942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电机系代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和电机系、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辞海》编委会电气工程分科主编。九三学社社员。专于电机设计和特种电机的研究。主译《电机设计与计算》。

程福秀译作《电机设计》

当我们回望时,

我们可以看见前辈的足迹;

当我们前行时,它又在提醒我们,

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接下来的太理故事

请让我们共同书写!

最新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