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百廿理工

太原理工大学

校史钩沉 9:矿院初创,统筹兼顾

发布时间:2022-05-01 来源:党委宣传部、档案馆 作者:党委宣传部、档案馆

编者按

20世纪50年代,煤炭工业不断发展,矿业技术专门人才严重短缺。为适应煤炭工业新形势,山西矿业学院应运而生。从成立之初,积极响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到根据中央八字方针进行院系调整及持续贯彻《高校六十条》,山西矿业学院始终脚踏实地、稳步发展。

(一)筹备与创建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业方面在“以钢为纲”的口号下,煤炭工业生产的原煤产量指标一增再增,很快进入“大跃进”的行业。山西是我国煤炭储量、产量和输出大省,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山西快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随着煤炭工业的大发展,煤炭部领导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煤炭工业急需矿业技术专门人才的支撑,而高级矿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由煤炭高等院校来承担。1958年5月,煤炭部在北京召开了煤炭高等院校筹建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煤炭高等院校的发展设想,号召各省煤管局大办煤炭高等院校。会议决定:山西省太原市现有的太原煤矿学校与太原采矿学校合并为一所煤炭中等专科学校,占用原太原采矿学校校址继续办学,利用太原煤矿学校校址新建山西矿业学院。煤炭部委托原太原煤矿学校校长王瑞林负责山西矿业学院的筹建工作。

王瑞林

1958年8月初,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山西矿业学院,煤炭部党组调原辽宁省阜新市市长李明任山西矿业学院行政负责人,兼党总支书记,全面负责学院的领导工作。1958年国务院任命李明为副院长。9月8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正式颁发山西矿业学院公章,9月9日正式启用。

李明

在煤炭部、省政府、省煤管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以李明为首的建校领导组,迅速开展了山西矿院的建校工作。原太原煤矿学校旧址加上1959年-1960年新建的设施项目构成山西矿院最早的办学条件。

山西矿业学院(旧址)

建院初期,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太原煤矿学校中大学毕业的部分教师、太原采矿学校中大学毕业的部分教师、北京矿业学院调入的教师、当年大学毕业分配来院的教师、大同矿业学院撤销后调入的教师等。由这些教师组建了山西矿业学院的采煤系、地质系、机电系、机械系和基础课各教研室。

1959年1月,中共山西省委任命王瑞林为代理副院长,同时调华北煤田地质局干部刘占堂到山西矿院工作。同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成立中共山西矿院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党工委由刘占堂、李明、王瑞林、薛密奇等组成,刘占堂为党工委书记。根据各项工作的需要,建院初期的领导也经过多次调整。1960年,范文山被任命为山西矿院院长。至此,由刘占堂、范文山、王瑞林组成了学院初期的第二届领导班子。

刘占堂 范文山

(二)教学与招生

山西矿业学院成立之际,正值党中央确定“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之时。开学不久,全院师生便投入到大炼钢铁的生产劳动之中。1958年10月15日,由山西矿院389名教职员工和学生会同山西地质局、太原煤管局65名干部组成山西煤矿工作队,分成三个中队分赴太原东山和晋南临汾等地参加全民大炼钢铁的采煤劳动。直至1958年年底才陆续返校。

矿院学生在工厂、在工地、在炉前等生产劳动照片

1959年春节后,山西矿业学院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整顿教学秩序、赴高等院校调研和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等方法,逐渐开始恢复教学秩序。至1960年底,山西矿院师生员工达1195人,其中学生827人,教职工368人。教职工中教师170人,占总数的46%;职工120人,工人78人。学院设采煤、地质、机电、机械等4个系,设置地下采煤、煤田地质及勘探、矿山机电、矿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选煤和煤综合利用等6个专业。

建院初期(1958-1960)山西矿院的系、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表

(三)院校调整

面对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面整顿国民经济。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会议,同年7月,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根据八字方针精神,对高等学校实行“四定”,要求高等教育缩短战线、压缩规模、调整专业、合理布局。据此,在煤炭工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对山西境内新建的煤炭高等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整顿工作。

1、 山西省煤炭高校的调整

1958年,高等教育战线过快地发展,造成高等学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大、布局不合理。为此,煤炭工业部于1959年下半年对山西省境内新建的煤炭高校进行了一次整顿工作。

山西煤炭高校调整一览表

1959年9月并入山西矿院的大同矿业学院大学部师生

2、山西矿业学院内部调整

1961年9月,根据中央的八字方针,新生的山西矿业学院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至1965年底,山西矿院保留两系即采煤系和机电系,三个本科专业即地下采煤、矿山机电和矿山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煤田地质勘探、选煤、煤炭综合利用及煤矿电子技术4个专业暂时停办。全院师生员工1079人,在校生726人,已毕业的本科生942人,专科生147人。在校教职工353人中有教师150人,占总数的42.5%,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3人,助教123人,教员11人。

1958-1965年山西矿业学院教学机构、专业及规模演化表

此阶段,领导班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山西矿院形成了由范文山、贾冲之、郝光、王瑞林、马行健等为成员的第三届党政领导班子。

郝光 贾冲之

1962年6月院党委书记刘占堂加强农业战线时留念

四、贯彻《高教六十条》

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煤炭工业部于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分别在阜新、焦作召开煤炭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研讨如何试行《高教六十条》问题。按照《高教六十条》的要求和煤炭工业部两次高校工作会议精神,山西矿院党政领导动员教职员工开展以贯彻执行《高教六十条》及“少而精”原则为中心的教学秩序整顿工作。

1.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贯彻“少而精”原则,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和周学时,划分课程主次。严格实行学年教学日程表和课程表制度。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制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修订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加强基础,倡导启发式教学。开展试讲活动,反复修改讲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教务通则》《学生守则》《教师考核暂行办法》《班级工作条例》等。

于钟教授(右起三)正和骨干教师研究教学

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认真抓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建立了材料力学、选煤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和提升运输实验室。改进各类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

1961年王波教授(前排左起3)带领机电58-1班部分学生赴阳泉三矿现场教学

4.加强考试管理,改进考试方法。控制考试次数和门数,严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结合口试、开卷的多元考试形式。

5.加速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优化教师队伍。加速教师培训,开展各类进修班。晋升教师职称,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6.加强教材管理工作。要求教材做到“人手一册、课前到手”。积极做好两季教材订购工作,积极联系兄弟院校购买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自编讲义和各种实验、实习的教学指导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增订各类专业参考书和期刊。

(五)初创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1962年9月,在全国的形势下,山西矿业学院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安排上转向加强阶级斗争教育,开展忆苦思甜活动,随后又开展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大学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加强师生的思想教育。

讲用

读书报告会

结语:

从课堂到矿井

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

太理学子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坚持不断学习与实践

愿每一位TYUTer都能保持

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

最新动态

Baidu
map